【作文題目】
1、 讀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。
什么是最遙遠的距離?有人從天文學的角度說:還在不斷擴大、無從探測邊界的宇宙,就是最遙遠的距離,也有人說:最遙遠的距離,是生與死的永遠分別;更有人說:最遙遠的距離,是我就站在你面前,你卻不知道我的心思。
請以“最遙遠的距離”為話題,寫一篇議論文。
【立意指導】
題目上的“距離”應理解為心靈的距離,應圍繞著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理解、溝通,交流,創設一種和諧的社會氛圍,使我們的社會更加溫馨。可以先通過反面列舉人與人之間缺少聯系,缺少溝通而造成的人與人之間冷漠的局面,之后分析原因,最后提出改變這一局面的具體做法,提出自己的美好愿望。
【優秀習作集錦】
1、最遙遠的距離
我的爺爺說:他怕遠,怕合上雙眼永遠地離開。
我的姐姐說:他怕近,怕沖闖不出近處的風景。
怕遠的,留戀近處;怕近的,向往遠方,人呀,你在哪里呢?
都說你在天邊,在最遙遠的地方,就像蘇子說的遠在“千里”是嗎?就像李白說的遠在“長江天際”是嗎?可是你不是在“嬋娟”與共嗎?你不是在兒女“沾巾”嗎?千里不算遠,因為有心相連;萬里不算長,因為有情相依。那天,你在太空行走;那天,你揮舞著五星紅旗;那天,你行走在我們未曾到過的空間;還是在那天,你,我,還有他,我們所有的人走的又是那么近,好象彼此都聽到了對方的呼吸!我們明白,你到最遠的地方也就是你我最近的時候。
都說隔海相望,都說雞犬相聞,都說同根同源,可為什么一輪朗朗的明月,恍惚各有其華;為什么一彎淺淺的海峽,仿若事隔千年?能說近嗎?當年的德國只有一道柏林墻卻隔絕45年。能說近嗎?二戰之后東西兩方只是意識形態的不同彼此卻陌生近半個世紀。再說人情,吳宓與毛彥文擦肩而過,終不能成為伉儷;劉蘭芝與焦仲卿本可朝夕相伴,可卻飲恨而逝。我們明白,你在最近的時候也就在最遠的地方。
都說距離是一堵墻,“盈盈一水間,脈脈不得語”。都說距離是一抹淚,兒童相見不相識,笑問客從何處來。都說距離是一種共鳴,“同是天涯淪落人,相逢何必曾相似”。最遙遠的距離是不能用公里一類來測算的。它近在咫尺,卻遠在天邊;它早晚出現,卻恍若隔世。于是有人說:最遙遠的距離,是我就站在你面前,你卻不知道我的心思,我的追求和我的希望。
大洋彼岸,一份牽掛,輕輕點擊,一封E-mail在最遙遠的距離里傳遞你與他的情話。千年企盼,一樣血統,眾口相傳,一個神話在當今社會里撒播文明與和平的種子。沒有一脈相承,沒有魂牽夢繞,沒有心靈相通,朋友,你我永遠只能處在最遙遠的地方。
于是我的爺爺說:他不怕遠,遠的地方也有祭拜。
于是我的姐姐說:他不怕近,近的地方令人回味。
【點評】
起筆與收筆,語言相似,意味不同。沒有開門見山擺出中心論點,而是隱隱提及。就全文而言,論點是一步一步慢慢張顯,“最遙遠的距離,是我就站在你面前,你卻不知道我的心思”,快要結尾的時候,才旗幟鮮明的提出來,這樣有水到渠成之妙。語言方面講究對稱,用例方面講究簡潔,分析方面講究沉實,是一篇較好議論文。
2、最遙遠的距離
泰戈爾說“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 / 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 / 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……。”泰戈爾的詩讓多少戀愛中的男女癡迷。泰戈爾的詩最起碼說出了一個道理:人與人心靈的相隔才是世界上最遠的距離。
君不見多少少年因與父母不和而離家出走。“代溝”是大家熟悉的一個詞匯,這道鴻溝橫亙在父子母女兩代人中間,而使家庭失去歡笑和諧。父母希望兒女好好讀書,有一個好的前程。而孩子卻以為父母年老觀念陳舊而對父母的苦心置之不理。他們放浪形骸,出入網吧歌廳,參加派對。以為這就是時尚,這就是玩酷。父母心急如焚,兒女我行我素。雖為一家人,心隔千萬里。勸誡我那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,不要以為自己了不起,你也不是奧巴馬,扭轉不了乾坤。父母是過來人,句句是良言聽從父母的話,多理解父母的苦衷,讓你的心緊貼父母的心,讓他們歡笑,讓他們欣慰。
君不見多少夫妻,在年輕時共同奮斗,同甘共苦,事業有成,生活條件好了卻因些許小事傷了感情,同床異夢,互相猜忌,甚至走上離婚的道路,給子女造成極大的傷害。夫妻雖在一個家,心與心的距離有十萬八千里,哪有幸福和睦可言。看牛郎織女分處天河兩岸,互相遙望,互相思念,雖然距離遙遠,心與心的距離那叫親密無間。“兩情若是久長時,又豈在朝朝暮暮”。愿世間的夫婦,互相多一些理解,多一些寬容,多一些自由,那么心與心的距離才會縮短,心靈的隔閡才會破除,家庭生活才會幸福美滿。
君不見大陸與寶島,中間只隔著一灣淺淺的海峽,卻成了兩岸最遙遠的距離。由于兩岸歷史的原因及意識形態的不同,兩岸的中國人天隔一方,親人不能相見,兄弟妻子離散。白發人死不瞑目,黑發人熬成白發人。站在大陸望臺灣,站在阿里山上遙望大漠邊關,望眼欲穿,涕泣漣漣。這種人為的原因將大陸與臺灣分隔開來,是中華民族近百年來心理上一道深深的傷痕。有幸胡錦濤主席與連戰主席一握手,“度盡劫波兄弟在,相逢一笑泯恩仇”。大陸與寶島的距離不再遙遠,“三通”使兩岸距離不再遙遠。
親人之間、民族之間的矛盾讓人們心靈距離如同隔著鴻溝;世界上還存在種族歧視,還存在民族偏見,還存在宗教爭端,這些意識形態的東西讓人們的心靈距離變得遙遠,進而產生信任危機。中國的儒家早就提出了“和而不同”,提倡包容,由此才能和諧。我愿曾經互相仇視的種族握手言和,愿沖突的槍聲化作和平的爆竹,讓襲擊的炸彈化作歡慶的禮炮。化干戈為玉帛,鑄劍為犁,共創和諧美好的世界。
【點評】本文從“無形的距離”的角度入手,寫最遠的距離其實是一種感情上的疏遠,入父母與孩子的心靈距離,妻子與丈夫的心靈距離,大陸人民和臺灣人民的距離。作者善于用事例證明觀點,內容充實,說理很到位。
|